上周五在徐圩參加共建活動,休息時,站在四樓窗前眺望,見海英菜在凜冽的海風中舒展,紅紫色的暖意染遍灘涂。
思緒翩躚,想起十月初與妻女的園博園之行,初見粉黛亂子草于蒙蒙細雨中輕盈如煙,夢幻云舒靜落庭前。去年陪閨女到伊甸園采風,也曾沉醉于薰衣草的姹紫清香,獨嗅花海半日閑。可眼前的海英菜,沒有粉黛溫雅,也無恬淡沁人,卻以特有的紅紫奔放闖入心田,喻時光繾綣,訴故土眷戀。順著這抹紅紫,小時候挎著大竹籃跟著母親,采嫩綠海英菜頭的往事在腦海中再次浮現。海英菜的汁液聞之清冽、嘗顯堿澀,沾手后很難洗凈,且不易褪色。采摘時,對比指尖輕掐,我更喜手握多株一捋一大把,這時母親便會在透著寵溺的嫌棄中將我趕開,而我則故作驚訝,轉頭就迫不及待地在起鱗著塵的灘涂上玩耍,做海英菜世界的探險家,尋覓起“小土狗”“鉗夾夾”。
回到家,將海英菜摘洗焯水,取少部分過涼改刀,拌上細鹽味精、汪醋生抽和香油蒜末。咸鮮適中、脆嫩爽口的涼拌鮮海英菜便是下飯神器,有它總能多嗦半碗米粥。留大部分用來曬制干品,日后可涼拌菜干,也可拌入油渣做成海英菜包子。這包子一口下去相當了得,伴著韌勁與脂香,帶著回甘的鮮香和油渣的焦香,復合滋味在口腔內迸發挑逗著味蕾。待到冬日,海英菜漸漸枯萎,有時候割少不值當平車拉,母親就會捆小一點的草個子給我直接背回家,用它生火時,種胞在灶膛里炸裂,演奏交響。聽父親講,海英菜種子可是好食材,提取時要經石磨粗碾、漫水沉淀和除雜分揀等工序,頗為考究,在他兒時,用海英菜種子包的湯圓,香氣醇厚,較之芝麻餡也毫不遜色,甚至愛好者認為其更勝一籌。
有時想,以海英菜為代表,帶上抽筋菜、曲菜等野菜組成這原生態菜園,是否也滋養了淮北鹽場人的精神家園。沒有華麗的布景,沒有嬌弱的脾性,不挑水土、不懼風霜。這鹽堿地里怒放的生命啊!于逆境中挺起脊梁。沒有文人墨客的駐足吟詠那又何妨?豐神俊逸的你本身就是圩子里的詩意篇章。佩服你猶如“任爾東西南北風”的堅韌;歌頌你亦若“蠟炬成灰淚始干”的奉獻;敬仰你勝過“已到凌云仍虛心”的謙遜;更贊嘆你神似“只留清氣滿乾坤”的執著。淮鹽人的精神底色里有你的影子,淮鹽文化的淬煉傳承中有你的筆觸。
遙望埒子口對岸的故鄉,聽見灌西場海英菜的呼喚:“哎哎哎,那樓上走神的小大哥,我是你的老伙計年,甭掛念、不多想,晚風中藏著重逢的方向?!?/span>